建筑领域特别是既有建筑领域的碳减排,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
《2022年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占全国碳排放量一半以上。 其中,建筑运营阶段的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 20%。
在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广州、深圳、香港等城市,建筑密度较高,建筑业碳排放占比较大。 世界资源研究所的数据显示,广州、深圳、香港三座城市的排放量占大湾区建筑业排放总量的60%。
7月17日,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能源消费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加快全面推进能源消费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推进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双控,会给建筑领域节能改造方向带来哪些变化? 如何通过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化机制解决既有建筑特别是旧建筑节能改造所需的大量资金投入?
多位受访者表示,短期内将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既有建筑改造,这需要住建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尽快出台政策和标准,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 为推动建筑业向碳排放双重控制转型,有受访者建议采用强制手段推动建筑业纳入区域碳排放交易市场。 此前的规划中,“十四五”期间将逐步将建材等8个高排放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
受访者认为,从长远来看,只有通过市场化机制让业主明确装修能给他们带来明显的环境效益,才能吸引更多业主参与节能改造。
AI技术助力建筑节能改造
与新建建筑能耗管理集中在住建部门不同,既有建筑的改造不需要上报政府部门,政府部门也无法统一数据。 因此广东建筑能耗管理系统价格,市场仍处于自愿、自发的整治阶段。
7月中旬刚刚结束的广东省节能宣传周期间,广东省住建厅展示了全省15个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典型案例成果。
广东省建筑节能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包守全表示,本次典型案例成果展示中,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就有6个案例。 这些案例展示了广东省多年来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领域的探索和创新。 通过这些案例,我们也可以看到广东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不同阶段。
目前,市场上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通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业内人士介绍,早期的合同能源管理主要基于节能效益分享模式,即能源管理公司预先承担建筑节能改造费用,并在与业主确认节能后业主和管理者双方按照合同约定的比例分享节能效益。
在能源改造之前,能源管理公司通常会对现有建筑的能耗进行估算。
记者从广州一家能源管理公司提供的《建筑能源运行信息采集表》中看到,能耗估算需要采集项目的业务类型、面积、配电容量、空调系统装机容量、数量等信息。电梯和最新信息。 包括三年用电量、中央空调能耗、电力维护费用等数十项信息。在此基础上,能源管理公司会根据建筑物的情况提出改造建议。
包守全告诉记者,由于节能改造后的能耗核算受天气和企业经营状况影响较大,很难公平核算能耗的变化。 近年来,广东能源管理公司也在探索合同能源管理模式2.0版。 ,即能源托管模式,或者能源供应服务模式。 在该模式中,能源管理公司还提前承担建筑节能减碳升级及后续运维费用。 装修完成后,能源管理公司向业主“出售能源”,并按照建筑物后续使用的能源单价收费。 成本。
除了推进合作模式外,现有建筑节能减排技术也在不断更新迭代。
一位熟悉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技术专家告诉记者,过去既有建筑的改造技术主要有智能能效管理与控制、物联网温度控制与管理、高效能节能改造等。节能智能照明系统、冷凝水回收利用等,如今,AI等新技术也正在协助提高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效率。
广东超算绿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陈颖向记者介绍了该典型案例成果中的广州黄埔商城万科利和现代大道商务楼两个改造项目。
陈颖介绍,AI智能控制节能系统无需破坏管道、改变接线、不改变原有基础设备,即可实现实时温度采集。 只能在原有设备上安装或嵌入无线传感器采集和执行装置。 凭借湿度、压力、流量、风量等设备海量运行数据,后台自动调整最优运行策略,并利用AI持续控制能耗系统的调整。
2022年改造后,上城万科利项目中央空调、地下车库照明、抽油烟机年均节能率27.4%,全年节电约94.91万千瓦时,节省电费约70.8万元账单,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20多吨; 现代大道商务楼节能改造项目,年节能率为28.6%,全年节电约50.6万千瓦时,节省电费约38.8万元,实现减排500多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广东省首家碳中和酒店广州珠光地中海酒店的后期运维也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 2020年,广东粤新鼎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实施了高效机房改造,管理酒店空调系统的运行。 改造后,中央空调系统年用电量由改造前的629万千瓦时减少到242万千瓦时,年节电387万千瓦时,节电率达61%。 转型后,粤新鼎能依托其AI智慧能源管理平台,为该项目提供了15年的智能能效管理服务。 数据显示,地中海酒店整体升级改造费用为1350万元,项目静态投资回收期为5年。
大规模转型需要绿色金融支持
虽然能源转型效果明显,节能减排已是大势所趋,但在起步阶段,节能转型成本该由谁来承担?
鲍守全认为,现阶段,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有效的市场衡量标准尚未形成之前,能源管理公司先投资,然后从项目后期收益中逐年收回成本的模式更能动员业主进行改造。 的积极性。 不过,这也给能源管理企业带来了较大的资金压力。 现有成功转型的项目大多通过信托计划、基金产品或股权投资等方式解决资金问题。 因此,要充分依靠银行绿色金融的支持,才能将转型推向更广泛的范围。
“近年来,包括渣打银行、兴业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对既有建筑改造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但鉴于目前对既有建筑改造尚无明确的监管指引和标准,银行纷纷出台有些贷款很难获得绿色标签认证。”包守全说。
记者发现,目前全国仅河北、湖北两地推出了绿色建筑财政支持,全国尚无专门针对既有建筑的财政支持标准和指南。
因此,一些受访者和金融机构也呼吁住建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尽快出台相关标准和政策,为既有建筑改造绿色认证提供资金支持基础,从而获得更多的财力。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级金融研究院能源市场与金融实验室主任赵俊华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短期内,将建筑业纳入碳排放交易市场也是一种强制手段,鼓励业主积极进行节能改造。 而这也是落实能源消费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要求的体现。
“目前,在北京等区域性碳市场中,建筑业已被纳入强制控制范围。但全国碳市场认定的8个行业中,建筑业并不在其中,核心原因在于碳排放建筑行业中的排放主要来自电力消耗产生的范围2排放,全国碳市场目前已纳入发电行业,如果进一步纳入建筑行业,将会带来重复计量的问题,因此,如何“如何推动上述两个行业在全国碳市场和区域碳市场的有效衔接,还有待商榷。”赵俊华表示。
按照此前规划,“十四五”期间将逐步将8个高排放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 目前,电力行业已纳入,钢铁、石化等行业也在研究纳入方案。 建材行业属于八个高排放行业之一,未来将纳入全国碳市场。 但建设领域涉及面广,难以囊括全国碳市场涉及的所有主要行业。
在运用强制披露方式推动建筑领域节能减排方面,也出现了一些积极信号。
据悉,香港和新加坡目前都出台了相应政策,要求政府机构公布其使用的建筑物的能源消耗信息。 广东韶关今年6月公布了2022年全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数据,其中机关办公建筑59栋,大型公共建筑15栋。
从长远来看,建立可持续的市场化机制,让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业主获得相对一定的实际效益,才是促进既有建筑节能减排的长远之计。
据悉,广东省建筑节能协会目前正在与其他建筑、物业相关行业协会密切合作,拟联合各方加大宣传力度,号召更多业主参与,推动建立节能数据库保存改造样板工程,形成类似建筑可量化、可参考的单位能耗数据。
“我们希望通过逐年积累样本,让统计数据更加具有普适性。只有在足够大的样本基础上,才能对某类建筑单位面积能耗比形成一把‘尺子’。”可供参考,形成一定的市场公信力,其他既有建筑主体在进行改造决策时也有标准和依据可以参考,这意味着业主、节能改造公司、银行在项目实施前就可以了解确定的环境影响和回报投入,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的市场机制。” 鲍守观说道。
对于电厂而言,华润电力(锦州)有限公司运用信息化管理所取得的有效成效是有目共睹的。 该公司信息中心主任张旭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企业利用信息技术覆盖企业管理全流程。 只要他们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来保证系统的不断改进,就可以在实际应用中创造巨大的效益。 他指出,企业资源管理与效率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原有的计划考核方法相对落后。 同时,信息化也与管理模式有关。 企业发展必须注重精细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
全流程信息化管理
华润电力(锦州)有限公司位于辽宁省锦州市北郊。 已累计安装6台国产20万千瓦燃煤机组,年发电量超过70亿千瓦时。 是辽宁电网骨干电厂。
2007年7月,公司并入华润集团。 今年,企业集团根据国家能源政策和社会污染治理需求,积极树立与市场竞争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经营理念。 单位,治理污染,为公司未来跨越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近年来,公司大力推进并不断深化各项内部改革,使公司管理水平、竞争力和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其中,企业信息化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张旭表示,公司信息化建设的原则是: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实用。 经过多年的努力,公司现已达到信息化覆盖企业管理全流程的水平。 近年来,企业注重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开发和应用。 例如,远程办公系统扩大了信息管理的实际应用范围,公司管理人员可以在远程地点全天候在线工作。 制定详细的物料消耗管理体系,为公司进一步降低成本、增加企业效益提供了有效途径。 张旭表示,各企业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了有效作用。 下一步将进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深度集成和改造,同时,企业管理方式的改革也将同步推进。
推动节能减排
电厂节能减排任务普遍繁重。 然而,单纯进行技术改造、购买新设备的传统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要求。 必须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建设进行深入变革。
据了解,近年来,公司不断投入信息化建设,年均投资超过100万元,网络建设和软硬件开发累计投资超过1000万元。 尽管电力行业企业经营普遍受到阻碍,但公司仍然投入信息化的深度开发和应用,进一步发挥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