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水平
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回升近5%,接近2018-2019年的峰值
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5.8%,即接近20亿吨二氧化碳——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下降幅度,几乎是全球金融危机后2009年下降幅度的五倍。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下降幅度超过了能源需求的下降幅度,原因是疫情对石油和煤炭的需求打击比其他能源更严重,而可再生能源的需求量却在增加。尽管2020年有所下降,但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仍为31.5Gt,这促使二氧化碳在2020年达到有史以来最高的年平均浓度,即百万分之412.5,比工业革命开始时高出约50%。
2021年,由于对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反弹,全球与能源有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将反弹并增长4.8%。碳排放增长量超过15亿吨,这将是自十多年前全球金融危机后碳密集型经济复苏以来最大的一次增长,它使2021年的全球排放量比2019年的峰值低约4亿吨二氧化碳,即1.2%。
1990-2021年全球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1990-2021年全球燃料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变化情况
燃料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相关情况
尽管2021年全球经济活动高于2019年的水平,全球能源需求也反弹到2019年的水平之上,但IEA预计二氧化碳排放量不会完全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即使2021年石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超过6.5亿吨二氧化碳,与石油有关的排放量预计也只能恢复到2020年下降量的一半左右,因此应保持比2019年水平低5亿吨二氧化碳。2021年,国际航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疫情前的水平低2亿吨二氧化碳(或三分之一),而公路运输和国内航空的排放量在2021年将接近3.5亿吨二氧化碳(或5%),低于2019年水平。全球运输活动的全面恢复将使与石油有关的排放超过2019年的水平,并使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增加1.5%以上,远远高于2019年的水平。
全球煤炭使用预计将在2021年反弹,并推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约6.4亿吨二氧化碳。这将使煤炭的排放量达到14.8Gt CO2。比2019年的水平高出0.4%,与2014年全球与煤炭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高点相比,只差3.5亿吨二氧化碳。电力部门在2020年煤炭相关排放的下降中占不到50%,但在反弹中占80%,主要原因是亚洲的燃煤发电迅速增加。
2021年,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将增加超过2.15亿吨二氧化碳,达到7.35亿吨二氧化碳的历史新高,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2%。建筑物和工业中的天然气使用占了这一趋势的大部分,其中公共和商业建筑的需求在2020年下降幅度最大,但在2021年预计恢复幅度最大。
各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目前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三分之二以上,而发达经济体的排放量正处于结构性下降,尽管预计2021年将有4%的反弹。
中国的排放量可能会增加约5亿吨二氧化碳。由于2020年的能源需求和排放已经增长,2021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应比2019年的水平高出6%,即近6亿吨二氧化碳。2021年,所有的化石燃料都将导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但煤炭预计将占主导地位,对排放量的增加有70%的贡献,主要是由于电力部门对煤炭的使用增加。尽管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迅速增长,但在2019年和2021年之间,燃煤电厂的产出增加了330太瓦时,或近7%。
2021年印度的经济复苏将使排放量比2020年高出近2亿吨,使排放量比2019年的水平高出1.4%(或3千万吨)。煤炭需求的反弹高于2019年的水平,推动了印度的排放量增加,预计2021年燃煤发电量的增长可能是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长的三倍。目前,印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欧盟的排放量基本持平,为2.35亿吨,尽管按人均计算仍比欧盟低三分之二,比全球平均水平低60%。
在美国,202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将反弹超过2亿吨二氧化碳,达到446亿吨二氧化碳,但仍比2019年的水平低5.6%,比2005年的水平低21%。煤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将比2019年低近12%,因为2020年煤炭发电的使用可能只恢复到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损失的40%。石油的使用是美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大贡献者,应保持比2019年的水平低近6%,因为整个2021年的运输活动仍然受到限制。
欧盟的经济前景比世界其他地区暗淡,其二氧化碳排放可能会反弹得更少。2021年预计增加的8000万二氧化碳将只扭转2020年三分之一的下降。欧盟在2021年的排放量应该是24亿吨。2020年电力部门的排放量下降了9千万吨二氧化碳,其中大部分将持续到2021年,预计2021年燃煤和燃气发电量略有增加,仅能扭转2020年的10%的下降。从2019年到2021年,欧盟的煤炭发电份额下降了近三个百分点,不到14%。
自2000年以来,发达经济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1.8Gt CO2,在全球排放量中的份额下降了20个百分点,不到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